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

培養閱讀素養,家庭不能缺席!

培養閱讀素養,家庭不能缺席


回憶自己成長過程的閱讀之路,家庭真是培養閱讀習慣與興趣最初、也最直接的場域。


我們肯定學校閱讀政策、所提供之資源、教師的閱讀教學等不同面向對於學童的閱讀態度、行為和興趣影響很大。


 


但是,培養閱讀素養不是、也不能單靠學校的努力。




 


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上,家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而家庭裡有哪些環境因素與孩子閱讀素養的培養有關呢?


 


研究指出,父母的社經地位、家中閱讀活動的頻率、家庭提供的資源、家長閱讀態度與興趣等等,都與引領孩子學習閱讀有關。


 


例如:家中書量與學童閱讀成就便成正比,也就是說家裡不論是成人閱讀的書籍或兒童書,只要數量較多者,該家庭的孩童閱讀成就也比較好。


不過這裡的書籍並不包括學業上必看的教科書。


所以,送課外書給孩子當作禮物,是聰明父母的不二選擇。




 


再者,如果學齡前父母子女一起閱讀的活動頻率越高,包括親子一起「看書」、「說故事」、「玩文字遊戲」、「讀招牌或標籤」等,子女的閱讀成就就越好。


當然,如果父母有著正面的閱讀態度,那麼子女的閱讀態度通常也很正面。因此,我們可以這麼說,培養閱讀素養不僅是老師的責任,也是家庭的責任,而且在家庭的部分更重要,因為更需要從小做起(請參見《教出閱讀力》)。






不過,從PIRLS 2006 的調查結果可見,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,台灣四年級學生在學齡前和父母共同從事閱讀活動的比率並不高(請參見左圖),而這些閱讀活動包括有親子一起「看書」、「說故事」、「聊聊所讀的東西」等,其中不只「經常」共同閱讀的比率不高,就連「有時」共同閱讀的比率也沒過半(46%)。




如果孩子到了四年級,父母仍然經常與他們共同從事閱讀活動,如「子女唸書給我聽」、「和子女聊我們最近做的事情」、「和子女聊自行閱讀的東西」、「和子女討論課堂上閱讀的東西」、「和子女一同到圖書館或書店」,子女的閱讀成就也比較好。




此外,父母對於閱讀所持的態度越正面,如「我喜歡和別人談論書籍」、「我喜歡利用空餘時間閱讀」與「閱讀在我家是一項重要的活動」,子女的閱讀成就也比較好。




讀者或許發現了,PIRLS 2006 問及親子共讀或是父母閱讀時,常關心的幾個閱讀行為是:「子女唸書給我聽」、「聊聊所讀的東西」、「和子女們聊我們最近做的事情」或「我喜歡和別人談論書籍」,這裡面都說到了「聊」閱讀、「談」閱讀。這和第一章所提的閱讀素養四「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」,以及閱讀素養五「能夠從閱讀獲得樂趣」相互呼應。

也就是說,當孩子在家庭裡獲得了聊書、談書的樂趣,更容易體會到閱讀是可以有不同觀點的,也更能理解「讀」樂樂與「眾」樂樂的箇中樂趣。




那麼家長該如何和孩子聊書和談書呢?不論是親子共讀或獨自閱讀,最簡單的方式便是,讀過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,家人在餐桌上、客廳裡都能聊聊書裡說些什麼。




接著試著以各章標題為問題,自問自答。如「這是我要讀的嗎?」「這是關鍵語詞嗎?」「我讀懂了嗎?」「作者想要說什麼呢?」「我讀不懂,怎麼辦?」




上面這些問題看似自言自語,卻也是一種自我監督。父母經常這樣問自己,為孩子做示範,一方面可以引發孩子的討論,建立家中的閱讀社群,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他們閱讀你正在看的書。

如此一來,不僅親子之間多了些聊天的話題,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透過模仿,進而學習到如何進行閱讀的理解監督。




如果還不習慣和家人「聊」書,從現在起試試這個方法,相信一定可以體會到,原來書不只可以看,還可以「聊」,更棒的是,這將為家人編織出一段段難忘且珍貴的「閱讀」回憶!(本文摘自《教出閱讀力2 培養SUPER小讀者》天下雜誌出版)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